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怎样的人:路遥《人生》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会成为怎样的人:路遥《人生》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对路遥《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一生所作的评价。   《人生》发表于1982年,是路遥的成名之作,在当时社会引起过热烈反响。这本书不仅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深受观众喜爱。路遥之后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鼓舞了无数青年学子,被陈忠实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著名企业家马云曾说,他18岁时只是一个蹬三轮车的零工,是路遥小说《人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而导演贾樟柯也表示,在众多作品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人生》,是这本书让他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人生》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陕北高原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走出农村后,为了个人更大的发展前景,放弃农村恋人刘巧珍,与高干子弟黄亚萍结合,后因丢失工作,又重新回到农村的。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高加林曲折的人生理想路。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失去教书工作,   高加林进入人生低谷   陕北黄土高原高家村贫民高玉德的独生子高加林,自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几个村子合办的一个小学里当民办教师,算起来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这一天,高加林从公社开完教师会议回来,闷不吭声地一头扑倒在前炕的铺盖卷上,连鞋也没脱。   他的反常原来是因为丢了教书的工作。因为村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今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托关系顶替了他的民办教师位置。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正在憧憬未来的高加林一个当头棒喝,近一个月以来,他总是整宿睡不着,常睁大着眼睛,将茫然的目光投向那黑如漆的夜晚。   直到将近天明,在母亲抱柴火、拉风箱的声响中,在收拾出山的农具的来回走动中,以及父亲并吩咐老伴儿把给儿子的饭做好一点的说话声中,高加林才在迷迷糊糊中,噙着眼泪睡着了。   当初高加林高考没考上大学,是这份教书工作给他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让他既不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可以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继续他上学时喜爱做的事情——读书、看报,还可以对文科进行深入研究。   他最近还写了两三篇和散文,发表在地区报刊上。他踌躇满志,希望几年以后,可以通过考试,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   对于贫寒的家境来说,这份教书工作让他能够挣得全劳力工分,成了家里经济的主要支撑。   那么,对于高加林来说,失去教书工作,就等于失去了这一切,包括他较为喜欢的生活方式,以及心中一直以来的理想和未来。   虽时值六月天,可高加林的人生仿佛进入了寒冬。而刘巧珍带着炽热的爱闯进了他的生活,照亮和温暖了高加林的心。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巧珍的爱,   照亮高加林的内心世界   刘巧珍是本村刘立本的二女儿,漂亮,机敏,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完全不像一个农村姑娘。   可唯一的不足是大字不识一个,没有半点文化。   刘立本心眼活泛,前些年投机倒把,这几年做起了生意,成了全村最有钱的人,是村里受人尊重的“二能人”。   都说知识是最大的财富,而读书就是最好的投资。可刘立本不懂这些道理,他认为念书是白花钱,他的读书无用论让巧珍成了一个十足的文盲,使巧珍在没有什么泥土味的高加林面前感到十分自卑。   要知道在巧珍心里,高加林可是男神一般的存在。不仅身材健美,长相英俊,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尤其是高加林沉思和皱眉时,更是显出一种很有魅力的男性美。   尽管巧珍深知二人之间的差距,然而她心里一直默默恋着高加林,还常常坐在自家院子偷偷望对面高加林的院子。   正因如此,另一个村的生产队长马栓——虽不识字,但为人老实,心地善良,人也不死板,做庄稼和搞买卖是一把好手——往巧珍家跑了几趟,想要求娶她,结果连巧珍的面都没见上。   现在高加林当回了农民,给了巧珍无限希望。巧珍认为既然两人都是农民,差别悬殊便没之前那么大了,于是就千方百计找机会靠近高加林,并主动向他示爱。   一天,高加林父亲让他去县城卖白馍,家里一个来钱处都没有,已经没钱买灯油和盐了,并叮嘱他卖馍时要吆喝。   然而,读书人脸皮薄,这可真是太难为高加林了,他哪里吆喝得出口呢,自尊心遭受啃噬的他为了逃避熟人,躲进了县文化馆阅览室看了一天的报纸,直到黄昏降临。结果是一个馍也没卖出去。   感觉自己十分无能的他,垂头丧气出了城,向回家的方向走去。走到城外大马河桥头时,他碰见了身边推着崭新自行车的巧珍。   当然,这样的碰面并不是巧合。巧珍其实一直都跟在高加林后面,见高加林难为情的样子心疼得眼泪都出来了。   巧珍早上偷偷跟着高加林出门时,就做好了一个打算,她要把自己心里的话都全盘告诉高加林。   结果是巧珍替高加林卖了馍。说是卖,不如说是巧珍把馍送给了城里的姨家,用自己的钱充作卖馍的钱,还给高加林另买了一条好烟。   这一举动让高加林高兴得直夸巧珍真能干,内心充满了十分感激。   在他俩一起跟着走回村的路上,两人的心都不由得咚咚地跳。巧珍还宽慰高加林说,让他不要太煎熬,当农民就当农民,天下农民那么多,不比干部们活得差。只要有个合心的家庭,日子也会畅快。   她还说,只要高加林不嫌她,他俩一起过活。让高加林在家里待着,她去上山劳动,不让高加林受苦。   高加林听着这些真诚到令人感动的话,看了看巧珍一脸的泪水、还有巧珍为他买的烟、以及又听见巧珍说“加林哥,亲一下我”,高加林忍不住抱住了巧珍,在她脸上亲了一下。   两人的关系就这样确立了下来。高加林让巧珍先向家里保密,并让巧珍要养成刷牙讲卫生的习惯。   此后,他们像城里自由恋爱的人一样,在闲下来的夜晚,悄悄去村外庄稼里约会。   在巧珍的贴心关怀和陪伴下,灰心丧气的高加林慢慢开始正常地对待劳动,俨然成了一个过光景的庄稼人。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当在一个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苏醒以后,它会转变为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热烈的爱情也可能会使他的精神重新闪闪发光。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走出高家村,成为一名通讯干事   高加林和巧珍的关系被村里人发觉后,高加林再一次陷入了迷茫和愁苦。   其一是因为思想观念守旧的村里人开始风言风语议论他俩,甚至把巧珍看成一个“不正经”的女子。他们认为年轻人在一起,首先得要有媒人提亲在前,这样的“自由恋爱”就是一种伤风败俗。   其二是因为那场卫生革命风波,高加林发现村里的那口水井特别脏,就和巧珍到县城买来漂白粉撒到水里,反而遭到不信科学的村里人的粗话咒骂。   高加林感到自己很难在农村里待下去,内心产生了要离开高家村的强烈愿望。   巧珍的爱情和温存尽管能带给高加林莫大的安慰,但是已经无法完全冲刷掉他心中重新泛起的惆怅和苦闷。   不久后,高加林意外获得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当了通讯干事,主要工作内容是采访、写文章、照相,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当然,高加林是走的“后门”。当时他的叔父高玉智从新疆转业回到地区当劳动局长。   副劳动局长马占胜为了巴结新官上任的劳动局长,私下里自作主张,替高加林活动关系,让高加林填了一个招工表,只去县煤矿局报个到,然后就去了县委大院上班。   到任后的高加林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充满了对未知的信心。   没过几天,南马河公社发生洪灾,高加林自高奋勇,代替生病的部门领导冒雨前往灾区采访报道。   虽是新人,但他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敏捷才思,以及长期看报阅读积累的经验,写出了人生第一篇至深的新闻稿,随后一篇又一篇报道到达县城。   在县广播站当播音员的黄亚萍在播报高加林的第一篇稿子时,也大受感动,播音的节奏似乎也比平时要快一点,声音听起来有点激动。   当然,黄亚萍的激动不单单是由于稿子本身,还因为写稿子的这个人,是她一直在心里爱着的人。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抛弃旧爱巧珍,与黄亚萍走在一起   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中学,出生在江苏,是个聪敏、大方、清新脱俗,又见多识广的南方女孩。   她是随着调任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的父亲来到这座小县城的。   那时,读书涉猎广泛的高加林有着一般同学没有的飘洒和宽阔眼界,这种气质很快吸引了插班生黄亚萍的注意。   两人因共同的阅读爱好,成了能谈天说地的亲近朋友。   现在黄亚萍知道高加林到了县城工作,更是主动频繁去办公室找他。   他们像当年一样,从国际问题谈到国家能源,又聊到文学。黄亚萍甚至还为高加林写了一首诗,看得高加林脸上火辣辣的。   比起只知狗皮褥子暖和,老母猪下了多少个猪娃的巧珍,高加林不知不觉将两人在心里作了比较。当“乏味”对上“海阔天空”,高加林的内心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事实上黄亚萍内心正处在激烈的动荡与煎熬之中。高加林的到来,再一次唤醒了黄亚萍内心对高加林的爱。   当初因毕业后高加林回了农村,两人便断了联系。黄亚萍选择了和温柔体贴、对自己百依百顺的高中同学张克南在一起。   张克南的父亲是县商业局长,母亲是县药材公司副经理,他毕业后在县副食品公司当保管。   从家境上来看,黄亚萍和张克南两人确属门当户对。这几年相处下来,两家人过得像一家人一样。而且不久后,黄亚萍父亲就要转业回南京,已经提前托老战友的关系,把黄亚萍和张克南的工作安排好了。   然而,在黄亚萍的心里,一直不大满意张克南那温吞绵软的性格。   尽管张克南对黄亚萍百依百顺,从不对她发脾气,可黄亚萍心里清楚,自己真正的理想对象是高加林,尤其是最近常常与高加林见面以后。   作为思想开放、个性独立的“现代青年”,黄亚萍意识到,追求个人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就是我自己”,谁也没权利干涉她,包括至亲至爱的亲。   于是,黄亚萍选择和张克南分手,与高加林在一起。   她给张克南写了一封坦诚的分手信,然后找到高加林,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南京,到时自己父亲会托关系,把他调去《新华日报》或省电台当记者。   工作出色的高加林早就向往着去更大的城市发展,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他选择了和巧珍分手,与黄亚萍走到了一起。   他们一起游泳、晒太阳,一起说东道西,或唱着歌儿消磨时光。黄亚萍更是按照自己的审美将上海时兴衣服穿在了高加林身上。   他们采用“现代恋爱方式”,高调地走过县城的街道,由于太过引人注目,引起了全城人的议论,还被骂作“业余华侨”。   殊不知,这一切,为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埋下了祸根,导致了他的命运急转。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被举报走后门,高加林重回农村   失去恋人的张克南陷入了无比痛苦之中。他的母亲把高加林的“春风得意”看在眼里,产生了对高加林的仇恨报复之心。   所以,张克南母亲写了一封举报信给当地纪委,揭发了高加林走后门一事。而高加林的叔父还特意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让组织坚决把高加林退回去。   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高加林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农村。生命总是给人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对黄亚萍来说,她面临着对高加林的爱而又怕高加林当农民的现实。   而高加林更明白,他俩是不可能再在一起了,并主动向黄亚萍提出了分手。随后,高加林得知了巧珍已经嫁给马栓的消息。   但高加林不知道的是,那场失恋让巧珍近半个月几乎夜不能寐,食不下咽,整个人瘦了好几圈。   巧珍想到过死,但她发现自己还留恋着这个世界,她爱这世间的太阳、土地、劳动,爱大马河及河畔的花花草草......   所以,当这个同样没什么文化、心地善良的老实人马栓不顾旁人对巧珍的讥笑,再一次上门提亲后,巧珍答应了这门亲事,并按旧式婚俗迅速完婚。   巧珍明白自己与加林哥之间的巨大差距,选择接受现实对她的宣判,老老实实按照自己的条件来生活。   巧珍用宽容,再一次回护了高加林   高加林的铺盖行李被三星捎回村的当晚,高家村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了高加林的事情。   与此同时,走在回村路上的高加林,一边走一边想:回到村后,大家该怎么看他呢?他要怎样开始在那里的生活呢?想起巧珍已经不属于自己,心里的痛苦又不知增添了几分。   然而,当高加林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不但没有受到嘲笑、讥讽,反而受到了许多善意的鼓励。   他听见大家对自己说:“回来就回来了吧,你也不要灰心!”“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而且同村德顺爷爷还告诉他,不要担心高明楼和刘立本两家人往后会找他麻烦,自己刚才已经去高明楼那里打好招呼了,另外还听见巧珍正央求高明楼去公社替他求情,争取让他能再回学校教书。   此时,高加林再也控制不住情绪,扑倒在德顺爷爷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这一声沉痛的呼喊,不仅表达了高加林对乡亲的感激,更是痛惜自己从此失去了这么一个无私大度爱着自己、一心为自己谋划的好女人。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好书解读   仓央嘉措曾说,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见世间两全其美的事情是何其难得。   选择,本身意味着舍弃,顾此失彼是常有的事。   那么,我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该如何去做好选择呢?   路遥给出的答案是,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事实上,最关键的还是要一切从了解自己开始。   尼采曾说,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对自己说谎,要对自己诚实,了解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癖好、什么想法,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而生活中,关于选择,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其实很难去说清楚。   我们不妨认为,所谓的正确选择,就是在当时看来,不被名利、金钱等物欲所左右,遵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按照自己的癖好和想法,做出自认为不会后悔的抉择。   每一段人生,都是一次历练和成长;每一次挫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与转机。   无论是事业、爱情还是婚姻,当一个人不纠缠于过去,不怨恨于当下,不怀疑于未来,带着宽容的善意面对自己和爱过的人,明白了什么最适合自己,懂得了爱与放手、理解与宽容,他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勇敢、成熟、充满智慧的人。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足以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那么,让我们用心做好自己,“在当下所在之处深深扎根吧!生长,静待绽放。平凡,也幸福。”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四百二十七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注:配图来自《人生》剧照   *文:涂山狐狸,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喜读书,爱自由。微信公众号:涂山狐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