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青年文学爱好者读书沙龙(鲁迅小说)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青年文学爱好者读书沙龙(鲁迅小说)


话题:鲁迅   ——《药》《》《阿Q正传》   主持:季科宇   记录:母一娜   (所有参与者均用字母化名)   一、关于《药》   S:我觉得鲁迅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江南特色,一读就知道是那一带人写的。   J:我觉得《药》这篇小说充满了一种很典型的“鲁迅气质”,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哀其不争、怒气不幸”,将小说联系到了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引起我们对它的思考和遐想。另外,从写作手法上讲,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反正我是觉得在文学中,那种字面上的意思和它暗示出来的意味非常之吸引人。比如《药》当中,“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个花环带给我们的暗示,就是还有某个后继人,是革命者是杀不尽的,是希望和延续的象征。所以我们从文学中可以去品味的意味是很丰富的。   S:我觉得《红楼梦》里也有很多隐喻的手法,比如“玉带林中挂”,就是指的黛玉。   M:不是,科宇说的那种隐喻更多指的是文学的效果,是它自身之外的延伸。比如我们说“灯光像雨一样扑到我身上”,这是个隐喻,但隐喻的效果,就是通过灯光和雨的关系,对灯光在感受上的那种绵密的、散乱的、柔软的……作一种延伸。而它和“玉带林中挂”这种类似于字谜形式不一样,就像文学不是脑经急转弯一样。   J:我觉得这篇小说里有两条线,一条主线,一条暗线,主线是华家,暗线是夏家,这个华夏两个姓氏,其实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暗示,同时它们各自这两条线也揭示出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宿命。在第四节老妇上坟中,“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夏家在左、华家在右,然后中间有一条形成的道路,事实上也在暗示两种人群最终走到了一起的命运关系。我觉得这篇小说的核心,就在于揭露和批判群众的麻木,弘扬一种革命的未来和希望。   M:不对,你这个认识是非常意识形态的化的解读,并不是鲁迅小说的倾向。   Y:鲁迅的小说肯定不可能这么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其实就是后来者给它赋予的一些符合自己观念的神话。   J:那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我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主义”。以前我觉得我的很多思想、观念都是被这个主义的模具刻出来的。但现在我觉得,这个模具不管有没有把我刻出来,只要它是好的、积极的、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就应该认可。   M:意识形态其实没有好坏之分。   Y:对,这其实只是个哲学的范畴。   M:意识形态它就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思想、认识和判断,比如科宇你认为这个时代比鲁迅的时代进步了,而我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就是还和鲁迅时代差不多,这个就是我们意识形态的不同。更细化地说,你是通过物质条件和水平去判断进步与落后;而我的角度则包含文明程度、制度环境以及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普遍的固化的模具,而是一种认识、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综合能力,就像我们常提的,也是说“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个其实就是说我们要用我们的一套认识、理解和判断来引领(或取代)其他的认识。而这种引领,往往就会导致意识形态本身的狭隘化,仿佛它就是或只能是一种,就会使它染上很多负面色彩。   还有,为什么我说鲁迅的小说并不存在所谓的批判,和所谓的希望、寄托。因为你深入体会小说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描写是相当真实的,丝毫没有渗入一点个人的意图,包括《药》里面的许多形形色色的,他们的语言、对话,你难道不觉得这是身处在那个情境、甚至那个社会里,该有的一种心态吗?而你不觉得自己对里面那个刽子手的厌恶,其实是基于你现有情境和条件的一种感受,或者说,当你坐在茶馆里,像华大妈和其他客人一样,你还会说他很可恶吗?在他的条件下,他只是杀了个死刑犯而已,只是换取一点生存的好处而已。可谁又知道,这个死刑犯就是将来被追忆的“革命烈士”呢?   所以鲁迅的小说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包容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而这个情境事实上又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时代,以及它的变动、争议的洞悉和反思,所以才让小说显得深刻,而单纯的批判某一类人或某个阶级,然后又颂扬什么,是非常狭隘的。   Y:但我不同意的是,这个小说揭示和反映了社会问题,它在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时候,事实上就起到了唤醒和激励的作用。所以说它自身在综合了读者的影响后,还是有自身的目的和意图的。或者说,你有确定这种意图的理由。   G:我读了鲁迅的三篇小说《药》《祝福》《阿Q正传》,专门准备了一个读后感给大家分享。   首先,鲁迅笔下的社会是麻木不仁的。在《药》中,鲁迅说:“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了;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阿Q正传》中,鲁迅不止一次的重复说,阿Q“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重视用妙法克服怨敌,然后“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祝福》中总是喜欢顺着眼的“祥林嫂”“卫老婆子”和下人们。   这种麻木不仁是否只属于那个时代?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也许只有后人才能看出前人的症结。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可能还是麻木不仁,也可能这种症结叫作自我的迷失,或者其他什么?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活着”“我是谁”等等这样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提出来不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证明自身的存在和不断完善。    (很好的总结!)       二、关于女权主义和两性关系   J:大家有没有觉得《祝福》里面有种独特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S:是的,对于这个我很有感触,因为我是典型的女权主义者。   Y:如何界定你的“女权主义”?   S:我记得海蒂有本《性学报告》,里面就说女性不需要男性,女性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创造生命;还有,就是女性在经济、生活上的独立程度,也让很多女性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比如说我,我就很享受自己单身的自由自在,如果你找一个比你差的,你会被他拉低生活水平;如果找个比你好的,你就不得不去依附他、将就他。所以我比较欣赏独立的状态,反感捆绑带来的拖累和不自由。   J:我觉得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啊,男性也可以不需要女性来创造生命,但这个不能说男性就不需要女性了啊。两性的关系中,单身可能是一种享受,享受自由自在,但是在一起也是一种享受啊,如果在一起的享受变成了束缚的话,那肯定就是放弃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Y:我觉得这个并不叫女权主义吧。它其实是相对于男性的一种平等话语权,比如在性的解放方面、在身份的定位和塑造方面,女权主义是自由、解放、平等的社会话语延伸。   M:对,经济独立、生活独立,不愿意拉低水平也不愿意趋附,跟女权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两性关系中,为自己考虑地太多了,而没有体会到一种付出和共同经营的。其实我之前也是抱着这样一种观念在和人相处的,我总是以我需不需要、我满不满足来衡量对方的存在意义,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拖累。但是我后来意识到,这样其实不会获得,因为你自己总是处在计较的状态,你就总是在计较而不满足,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我现在可能不是说要找一个对我多么好或者条件多么好人,而是期待我自身有没有可能改变,去付出,并享受这种付出和承担的过程。我还需要蜕变。还有,就是你选择的那个人不应该取决于他/她是怎样的,而是你对他/她身上代表的某种特质、价值的认定,价值的结合,比任何条件、属性的结合要更加可靠、也更加符合人性,比如杨绛和钱钟书就是价值的结合,翁帆和杨振宁其实也是,因为就算翁帆图的是钱、地位,但杨振宁的年龄和身体已经远远超出所谓条件的对等了,而往往也只有价值的结合,才能超越任何现实的预期和束缚。   2018.1.18       编辑的话   新年伊始,感觉一切都没什么新气象,反而是身体上、情绪上越来越萎靡、越来越迷茫了。   这种状态再持续下去,我可能又会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自己了。这就像我昨天在沙龙里面说过的,现代人如果想活得像个人,就必须承担这种逆流而上、不进则退的焦虑感。如果不能保持对世界不断涌现新的审视和反思,那你就自然地处在各种大潮的裹挟中,越来越麻木,物质的、消费的、流行的、意识形态的……成为一颗社会和经济的螺丝钉。而生命的唯一价值和尊严,就在于你尊重你这段偶然的生命,朝着时间的深处去探求无限的可能和意义。   所以在今天的社会,活着很累,而想骄傲地、有尊严地活着,更累。不同的是,头一种累是牲口之累、感官之累,而后一种是孤独之累、良心之累。正是迫于这种压力和折磨,现代思想和文化,往往爆发为鲁迅笔下挣脱一切常规的“狂人”。   文明孕育了对文明的反思,这就是小说《三体》中,为什么人类文明最终还是战胜了自身的悲观而得以继续存在的理由。所以即便今天理性和科学为社会带来了种种问题,比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还有人类开始满足物于物的异化问题,这些都仿佛毁灭之手不可抵挡。但我们还是可以寄希望于“狂人”,寄希望于尼采、加缪、福柯、德里达等现代思想的薪薪之火。因为他们证明着人类始终还保有一种反思和净化的能力,而正是这种能力,让人在逆流而上的奄奄一息中觉得感动,感到力量,并在面对文明和历史的时候依旧充满信心。   一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