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读史杂记(一)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读史杂记(一)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北宋历史或者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大文豪苏东坡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对头。王安石的“新党”主持变法,而苏东坡等人反对其新法,两派人马闹得不可开交,苏东坡后遭王安石一派构陷,事发“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后来被贬黄州。   于是心目中便建立起对王安石这样的印象:他还不就是一个借新法排挤打压贤能的妒臣,一个贪功冒进用新法陷黎民苍生于死地的愚蠢的改革派,一个邋遢不修边幅文才一般的“拗相公”吗?   而今读到的史料里却有这么一段,当苏轼因乌台诗案事发下入大牢,一群宵小必欲致其于死地而后快之时,时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却急忙上书:“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照理说,苏轼是他推行新法的最大反对者之一,而且苏轼也屡对其文才冷嘲热讽,听闻此消息之后,他应该拍手称快才是。而他的举动却是出人意料之外。   再后来,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又离开黄州,顺江而下,到了金陵。在王安石的“半山园”里,两人相见,诗文唱和,好不愉快。告别时,王安石由衷盛赞,像苏东坡这样的,五百年才能出一个。而后苏离开金陵之后,连着写了两封信给王,又写过一首酬和王安石的诗:“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表达对王公闲云野鹤般生活的追慕之意。言语之间,诗文往来之中,两位历史名人惺惺相惜的感觉呼之欲出。一笑泯恩仇,比较熙宁年间两人激烈的政治交锋,再来体会两人之后的交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也正是说明王安石虽为人燥厉,变法有误。然而他对人对事还是极有原则和分寸,当苏轼与之政见相左时,他会动用相当手段排挤打压苏氏。而真当苏氏遭受危难之际,他又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之后两人更是同游紫金山,诗文唱和,并且由衷赞誉苏氏之才。可见其胸襟之阔大。也许我们忽略了他的正直与磊落,忽略了他宽广的内心。读史至此,曾经蒙在王安石身上的一层灰尘被轻轻地掸落在地。   而说到王安石,同时期的另一位历史人物也呼之欲出。章惇,苏轼的好友,也是改革派的干将之一。绍圣年间出阁入相,他对苏轼采取的手段,显然已经突破了一般的政敌之恨的底线。作为好友,他却对苏轼屡使阴招。公元1093年,他将苏氏贬到偏远的惠州。而当苏氏在惠州写的一首诗传来,“为报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他是恨牙根直痒,他恨苏东坡如此逍遥自在,恨苏东坡的达观放旷。他就将苏东坡再次贬到更为偏远蛮荒的海南岛。据说他当时决定所贬之地时,采用文字游戏的“玩法”:苏东坡字子瞻,瞻字的右边为一“詹”字,与儋州的儋字右边部分相同,所以就将其贬至儋州。同时,他又没有放过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由是雷州的雷字下半部分相似。因此他一纸令下,将苏辙发配到同样蛮荒的雷州。你们兄弟俩情深似海,那我就让你们隔海相望,距离虽近,却难以相见。其歹毒的内心可见一斑。这还仅仅是第一步。紧接着更是步步紧逼,招招惊心:不许苏辙占用官舍,苏辙不得已赁居民房;又以他占据民宅为由,严令州里惩治苏辙;而海那边的苏东坡呢?有史料记载:绍圣五年,正是章惇气焰冲天的时日,时任湖南提举常平董必奉命视察岭南,不仅弹劾了曾招待和帮助过苏氏两兄弟的当地官员,而且还将苏东坡赶出官屋,令其仓惶栖身于茅草棚之中。这位董大人这趟行程所为何来?奉着谁的命令?竟如此猖狂,是不言自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矣”。   同为苏东坡的政治敌人,章惇的种种作为,完全是卑鄙下流无耻的小人之为,毫无原则与底线可言。也难怪后人将章列入奸臣之列,如此肮脏龌齪的内心,也真是一时无两,相较王安石,高下立判。   打开历史的课本,寻找历史缝隙里的幽微之处,这一点烛光渐次明亮起来,可以照亮每个人的心路历程,“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   原创:庄丰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