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为了忘却的纪念(4)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老唐偏不信邪,发动群众上山改造,甚至连平时不太干活的老婆也叫上山帮忙。老唐指挥大家把大块的石头用来砌坎,把坡地改造成了一层层的平整地,地平整了,但泥土却少得可怜,老唐又从别的地方挑来泥土,并运来栏肥,种上了茶叶,事实证明,事在人为。原先荒芜的乱石滩改造成标准的高产茶园,总共不到8亩茶山,年产量最高时达到惊人的20担,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谁都知道“高山出好茶”,四散里地处深山冷坞,长年多雾,昼夜温差大,具备生产优质茶得天独厚的优势。精明的老唐又想到了一个种植茶叶的好地方—白岩山,白岩山上原有一千年古刹——云林禅寺,鼎盛时期曾有二百和尚,民国年间战乱不断,僧人不堪其扰四处逃散,文革时菩萨已毁,大殿倒塌。白岩山地处高山土质肥厚,且山坡较缓,缺点就是离大队的茶叶加工厂较远,有四里多的山坡路,在当时的条件下上山下山的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但这一切困难难不住心大计多的老唐。
好个总指挥,一声令下,从各生产队抽调青壮劳力上白岩山搞会战,132亩的山坡地经过60、61二年的攻坚战变成了层层梯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茶苗。茶叶是一种粗放型的植物,你不管它也能生长,但要高产量高质量,那没有技术瞎搞搞是不行的,老唐又来了个“三顾茅庐”好几趟去县农业局请来了茶叶专家余时佩、叶思洋,专家们也为老唐的认真劲所感动,不怕辛苦,三番二次来下徐爬白岩山亲自指导茶农的茶园管理技术。从茶树的栽培、修剪、施肥、除虫、养蓬到鲜叶的标准化采摘,事无巨细,不厌其烦,教者有心,听着有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东方红茶场终于成了闻名建德兰溪两县的高标准的高产茶园,此事也惊动了当时的县老爷王进书记,他百忙中曾二次到过东方红茶场,这也是四散里引以为傲的事。平 地 起 高 楼茶叶丰收了,大队里的腰包也鼓了,闲不住的老唐又在动什么“鬼脑筋”了,是啊,他要想的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下徐要造三层楼大洋房”,这一消息在七十年代初的四散里不亚一枚重磅炸弹,把大家都震晕了。要知道那时的大洋甚至梅城也没有像样的三层洋楼,大洋公社的办公楼也不过是二层的木板楼,一个山沟沟造洋楼真是异想天开。怀疑归怀疑,老唐认定的事可没有什么人敢阻拦,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还在打架议论纷纷的时候,老唐早已联系好了兰溪女埠的一家建工队并神速地在挖地基了,可以说下徐人是看着三层楼成长的,闲着的人每天去工地观看,小鬼们也一直在工地边玩,劳动力是收工了也去看看热闹,大家简直把大队的洋房比自家造房子还要关切。一年不到三层楼顺利完工,那一年是1972年 ,当时的公社副书记范老头紧握着老唐的手说:“老唐,你真有本事,你的办公条件跟县委书记差不多呢,真让我们公社领导羡慕呀!”老唐也不乏幽默:“范书记,要不公社搬到我们下徐来算了,三层楼让给你们办公。
”书记听后是哈哈大笑:“说你有二下子,你还骄傲了不是?要再接再励多创几个‘建德第一’,让我们公社也沾沾光。”“别的什么都好说,不要批斗我,让我专心做点事就好啦。”老唐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64年搞“小四清”老唐受了冤枉停了二年职,不然下徐的亮灯工程还要提前二年。后来又 是文革,大山里的人也不消停,总有那么几个识点字的“文化人”几乎每天都来大队部贴“大字报”,觉得还不过瘾,干脆贴到了老唐妹夫家的门对面。“大字报”言词激烈,黑白颠倒,说老唐是白痞,好名利 ,是个人英雄主义,说辞是一套一套的,幸好老唐久经沙场 ,不然很难坚持下来。三层楼共有七大间三楼,豪华气派。楼下搬进了大队的代销店,琳琅满目的商品摆在大洋房里,档次也高了不少,宽敞整洁的环境真让乡下人犹如进了城里的百货商店,真气派!大队的“赤脚医疗站”也同时搬进了大洋房,那时候大队有钞票,凡下徐大队的社员同志们看病是不用钱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