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2023-04-07 来源:文库网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思想是怎么传承的?
《论语庸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这里,孔子把“中庸”视为最高、最极致的德性,倍加赞扬。在孔子之后,他的孙子孔伋 字子思写作《中庸》一文,系统的概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面貌。
关于《中庸》的写作目的,朱熹在集注中揣摩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朱熹认为道统始于尧、舜、禹,而所谓的道统精神就是《尚书大禹谟》中的“允执厥中”思想。这一思想经过商汤、文王和周公,最终传承至了孔丘,孔丘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创立儒家学说。可见中庸思想并非孔丘独创,它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一个源头。
孔丘之后又传承到颜回与曾参。战国初年,曾参亡故,道统才传给子思。子思之时,百家争鸣,异端迭起,为了捍卫道统,发扬“允执厥中”的精神,他写作了《中庸》一书,之后又将它传授于孟子。孟子死后,道统就彻底湮灭了。直到千年之后的周敦颐才通过《太极图说》和《通书》使其重新复活,《通书》的核心——“诚”——正是《中庸》的核心。之后又经过张载、二程的阐述,最终发扬广大,在朱熹的时代,《中庸》的地位随之提升,被抬到了《四书》的行列之中。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源远流长
什么是“中”?
没有见识的人会误把“中庸”当作“平庸”,没有哲学修养的人则把“中庸”解释为折中主义、调和论,他们大多是用西洋人的理论、概念和词汇来解释中国人的精神。就好比一个外国科学家走进中国的艺术馆,他只能用化学的眼光来观看青花瓷,虽然可以分析出它的物质材料,知道那些纹样是用什么技术描绘出来的,却看不懂纹样的寓意,理解不了内在的文化。
我们是中国人,自然更不能用西方人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传统了。而且哲学概念游移不定,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也说:“予欲无言。”我们研究中庸思想,不能执着于概念,不要妄想一定要给“中庸”下个最终的定义。
何谓“中庸”?程颐曾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则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从《中庸》本身的论述来看,程颐与朱熹的解释是准确的。
“中”就是适度,不偏不倚之意。在孔子的思想中,“过”与“不及”是一对矛盾范畴。子贡曾经问孔丘说:子张与子夏这个两个弟子那个更贤能些?孔丘说子张“太过”,子夏“又不足”。子贡因此问:是否可以说子张更贤能些?孔子却回答:“过犹不及”。“过”与“不及”一样,都偏离了“中”的原则,因此它们之间无所谓优劣,或者说同样低劣。
因此,为了把握住“中”的意思,我们可以使用排除的办法,把一切不属于“过”或“不及”的都归为“中”。“中庸”的“中”就是既不“过”也无“不及”,处于和谐、合适的状态。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孔门问答
什么是“庸”?
至于“庸”,程颐说是“不易”,朱熹说是“平常”,这里的“不易”和“平常”不是静止不变的意思,而是孔子所说的那种“道不远人”,意指道统思想是一种人道思想,不是天道、神道或者其他思想。儒家的思想注重的就是人道,体现对人的关怀,儒者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关系、伦理、政治、道德和教育等等。
孔子与老子的一个区别在于孔丘很少讲阴阳五行等天道、玄学方面的东西。老子常讲“玄而又玄”的理论,而孔子读《易》只关心里面的人道精神,说:“《易》我后其祝卜矣”,“吾求德而已”。这颇似苏格拉底跟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自然哲学家的区别。
孔子与墨子的区别又在于墨子讲“天志”、“明鬼”,而孔子直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始终关心的是人道。
由此可知,孔子的儒家精神,尧舜禹的道统始终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以人为本,人事才是道统所关心的重点问题,天道与鬼神都是次要的。因此,《论语述而》说:“子不语力、乱、神。”
“中庸”的“庸”所具有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平常的人事,关心现实世界、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现实中身边的人,而不是去迷恋那些古怪的、启示的、抽象的、神秘的宗教妖魔之事,或者无法进行实践的形而上幻想。第二层意思就是《中庸》里说的道统思想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平常的,只是人们没有发觉而已。
因此,道统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尧舜禹说“允执厥中”,在孔丘和子思那里称之为“中庸”。道统精神以人道为主题,触及到人们的平常生活,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正好合适、和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