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妈妈知道我是同性恋,要送我去戒同所怎么办?

2024-01-02 来源:文库网
我是男人,我喜欢的人也是男人,他死在我怀里,他没有病。
这是一个关于同性,关于爱情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或许,你听说过戒同所吗?
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喜欢同性的人戒掉“同性恋”的地方,说着是戒同,实则打着治病的旗号,做着违法的敛财生意。
在戒同所里,他们“治疗”的手段很简单,主要是以下几步(引用,侵删):
第一步,断水断食。医生会把握好度,即使脾气很倔真的不吃不喝,最后也会被强行灌进食物。
第二步,电击疗法。在太阳穴通入电极,然后看GV(男同性色片),一有反应就通电。
第三步,循环播放,强行看GV或AV。在看异性时必须要有生理反应,看同性不能有一点生理反应,否则就拳脚相加扇耳光。
第四步,反复洗脑。强调同性恋乱交会得艾滋病。
像是监狱一样,被限制人身自由。
每天还要大声的喊出“同性恋有病,我恨同性恋。”之类的话。

妈妈知道我是同性恋,要送我去戒同所怎么办?


这一系列的治疗,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医生通过暴力的手段。
对“患者”实施严重的精神及身体折磨,使之极度恐惧,逼迫其成为异性恋或者无性恋。
这世俗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戒同所。
正因如此,违法机构抓住家长反对同性恋的心理,化身“正义”的使者,为家长提供一份“安心。”
而那些认为同性恋是病的家长,亲手将孩子送进无底深渊,他们只要求结果不在乎过程。
作为这种群体中的一员,并不是提倡同性恋,但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对同性恋的敌意如此之大?
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选择和谁在一起的权利,同性恋不过只是两个灵魂相互依靠。
他们不是恶人,却要背负父母的反对,世俗的眼光和无端的谩骂,而他们本身又是何等的弱小。
大学时,曾有一位唱歌很好听的学长,由于家庭原因,导致他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笑。
音乐就像是他的精神寄托,他会参加每一季的校园歌手大赛,也会定时的在K歌软件上发布作品。
慢慢的积累了不少粉丝,也算是有一点小名气,但这样平静的生活被一段恋爱打破了。
那天他录了歌,是莫文蔚的《慢慢喜欢你》,背景图是他和另一个男孩子,文案写着“我们恋爱了”,随之而来的是祝福,也收到了部分私信,言语中充满讽刺。
但这一切并没有打破他们恋爱的步伐。
他依旧经常在微博上分享他们的日常,合照,美食等等。
本就是一段幸福的故事,可经常收到的私信渐渐让他不再乐观。
一次聊天中,他满脸疲惫的说:
“我是不是不应该喜欢男孩子,我又没有干涉任何人的生活,为什么他们就见不得别人好呢?”
于是,内心的煎熬和道德的权衡,在他的身体里像一阵毒气反复发酵,他变得不再像从前那样坚强,逐渐柔软,最后枯萎,美好的正在被摧毁。
他患上了抑郁症,检测报告和药瓶十分醒目。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那篇文章中说过的话: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凶残到这地步。”
每一次悲剧的发生并不全是他人为之,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性恋没有错,企图通过修正来改变同性恋才是错误的。
一样的状况不是个例,和我同专业的一个男生,他的朋友圈大约四分之三都是女孩子。
而我眼中的他,也确实不像其他男孩子。
几乎每天逛操场,都能遇见他和两三个女生有说有笑的在一起。她们亲切的称呼他为“闺蜜。”
一米八几的个头,喜欢喝奶茶,朋友圈里是美食和摆拍,经常发伤感日记,听的还都是女团歌。
很多时候,还会因为打饭时食堂阿姨少给了一个饺子,而发朋友圈长篇大论。
但这并不影响他阳光善良。
他学习刻苦,唱歌跳舞都很棒,对于院校级的活动积极参加,对待朋友也是有求必应。
在一次校外演出中他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
那个男孩并不出众,但从他口中得知,他们相处的很好,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两个人会共同努力,至少开心也充实。
这一切本就合情合理又很温暖,为什么偏偏拿性别来区分爱情?
凭什么将可以结婚生子定义为爱情的标准,却全然不顾这样的关系之下无尽的冷暴力,和两颗没有温度的心?
数据表示,我国保守估计的同性恋人数大约为5000万,大部分正在承受者别人的不理解,每一次悄悄的试探都被当作怪人,于是不敢向外界坦白。
还有少部分被当作病人,送去了戒同所。
可是同性恋没有错,错的是认知差异,是那些自认为认知是对的那群人。
他们总是用复杂的眼光,带着极端的偏见,以自己阴暗的内心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