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又该怎么打破知识的诅咒?

2024-01-02 来源:文库网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看到上面的话,你可能会感到十分困惑,这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联呢?
其实“知识就是力量”是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如果你懂英语的话,可以试着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字念出来,他的发音听起来和“法国就是培根(France is bacon)”完全一样。所以那句话的本意实际上是:
知识就是力量。--(出自)弗朗西斯·培根。
想要理解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巧合,我们不但要掌握英语,还要知道原句是由谁说出的。能看懂的人会感受到其中笑点的巧妙,可对缺乏相应知识的人来说却会感到摸不着头脑。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又该怎么打破知识的诅咒?


正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便很难彻底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即使是在看似撇开了情感影响的纯知识信息领域,类似的现象也会发生。
知识不仅是力量,它也可以是一种“诅咒”。
知识的诅咒
一旦掌握了某项知识或信息,你就很难从未知者的角度看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就被称为“知识的诅咒”。
三十多年前,几位经济学家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而知识的诅咒得以为人所知则源于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
实验中研究者让一组被试用手指在桌子上按节奏敲击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比如生日歌),另一组被试则来猜测他们敲的是哪首歌。当敲击者预测有多少旋律能被听的人识别出来时,他们总是高估这个数字,认为听众能猜出50%的曲子。但实际上,猜测歌曲的人正确识别的概率仅为2.5%。
在这项研究中,敲击者本身已经知道曲目是什么,所以认为猜出歌名很简单,他们无法从没有此类参考信息的听众角度看待问题。可实际上多数人仅凭手指敲击桌面的节奏很难准确地说出歌曲名称。
想象一下我们在和朋友玩你比划我猜的游戏时,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提示得很明显,对方却仍然猜不出正确答案,或是自己猜的时候完全get不到对方的点。学校里老师口中的送分题,也依然有不少学生无法作答。
很多时候这种情况是因为拥有知识和信息的人推断出现偏差,难以想象并不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种知道越多,反而越难理解他人的现象就好像被知识给“诅咒”了。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又该怎么打破知识的诅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