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爆料

宋代黄公望人物简介资料介绍(80岁才成为大师)(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过继之时,永嘉黄氏已是90岁高龄。由于黄氏一直无子,看到这个孩童,笑逐颜开,说了一句:“黄公望子久矣。”意思是,黄公我盼望得子已经很久了!
因此,陆坚被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在这个富饶的家庭里,黄公望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聪慧过人,11岁左右就参加了神童试。
许是年老的养父曾有所期待,自幼饱读四书五经的黄公望,满腔都是“兼济天下”儒家的入世思想,“少有大志”。
然而,这却是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困难模式”。
若是在宋朝,像黄公望这样才华横溢的士子,出仕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然而,放到元朝来看,这是个对汉族文士来说万分煎熬的选择,尤其是南宋遗民。
过去几百年,让无数底层读书人得以摆脱阶级、出人头地的科举制,在元朝的统治下,遭到了雪藏。
元朝政府虽不事科举,但对一些名气大、有过任职的士人进行征招,如嘉兴陶菊隐、桐庐孙潼发等人。但这类人坚守气节,拒绝入仕,是元时南宋遗民的典型心态。
也有一些人,看淡了王朝更替,把济世安民看得更重,如宋室之后赵孟頫。但这种选择,在当时被认为“失了气节”,饱受诟病,当事人内心亦十分煎熬。
▲赵孟頫(1254-1322)。
因此,汉族文士选择出仕,第一重煎熬,是心里“失节”这一关;第二重煎熬,则是在科举停废的情况下,要做好长期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
这些对黄公望来说,似乎都不是极大的困难。
此时的他,可谓是又痴又勇。
黄公望在文化积淀深厚的吴地成长,不断积累,达到“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的境界。他潜心等待机会,一直等到了20多岁。
那年,黄公望到杭州西湖游玩,偶遇时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的徐琰。
一番交谈过后,黄公望给徐琰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等到徐琰接任浙西廉访使,便聘他为书吏,担任一个类似秘书的职务。
根据南宋遗民的记载,元代社会里,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宋代黄公望人物简介资料介绍(80岁才成为大师)


黄公望受官赏识而为吏,确实是条出仕的好路子。
只是,他骨子里的不羁,让他草草结束了第一次胥吏生涯。
据传,黄公望因为穿着朋友送的道袍前去赴宴,被徐琰当众呵斥之后,愤而辞职。
反正,1299年,随着徐琰赴京任翰林学士,黄公望也离开了任所。
此时的黄公望,已到而立之年。大概,六年来的原地踏步让也他产生过一些怀疑,于是,他返回家乡常熟虞山居所。
面对眼前的好山好水,他提起画笔,决定投心习画。
在他的人生里,有过大约十年的空窗期。这段时间,他广泛交游,一边作画,一边等待下一个机遇。
到43岁那年,他又等到了,地点还是杭州,认识的还是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此人名为张闾。
黄公望再一次因为才学被辟为书吏。
黄公望一生中,参与的最出名的项目,莫过于“经理田粮”。这是通过核定田亩数量来核定税收,以此检查各家各户是否有瞒报、漏报。
然而,张闾做事急功近利,不恤民情,结果引发农民起义。本已遭到治罪,再被其他官员参了一本,说张闾办事闹出人命。元仁宗便将他下狱查办。
黄公望在张闾手下办事,也受牵连入狱。
原本,等到四十多岁才再次出任书吏,也不是多光荣的事,这次入狱,仕途上有了污点不说,更让黄公望对元朝政府的统治感到失望。
在他入狱的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重办科举。虽然通过科举出仕的概率很低,但按照成功学的说法,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逆行了半辈子的黄公望,此时,却不想再耗下去了。
天地悠悠,精彩万千,何必死磕一条路。
不要为了所谓的沉没成本,影响未来的选择。

宋代黄公望人物简介资料介绍(80岁才成为大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