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爆料

宋代黄公望人物简介资料介绍(80岁才成为大师)(3)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从决心出仕,到选择出世,黄公望完成了内心的一次蜕变和进阶。
“归田终寂寂,行世且浮浮”,他在天地山水之间,纸墨画笔之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出狱头两年,他在松江一带以作画、卖卜为生,“流浪”了两年有余。
年至五十,终于想起了有些重要的事情要办。
他跋山涉水,匆匆赶往吴兴松雪斋主赵孟頫处,请求指点一二。当黄公望有幸再见这位著名的前辈并得其传授,兴奋不已,在诗作中高呼:“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往后几十年,黄公望都在潜心作画,他的作品,多是为朋友所作。
得画最多的,是一个叫危素的人。
尽管两人相差30多岁,但丝毫不影响交流。黄公望对唐宋绘画十分痴迷,而危素恰好藏有一些稀世珍品,如顾恺之的《秋江晴嶂图》、王维的《寒林晚轴图》等。危素从不示人,但因为对方是黄公望,危素十分慷慨,任其把玩。两人一一赋诗吟咏,写下题记。
在诗画活动上,危素率真而放逸,与黄公望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黄公望如此“疼爱”这位朋友。
黄公望画《秋山招隐图》时曾题诗,说:“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之所以能迅速进入隐士的角色,他的精神归处,除了秀逸的山水,还有通达的道教。
以全真教为代表的新道教,在元时兴盛不已,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早年间,黄公望结交过不少道教好友,应该接触过一些道教思想。只是,在经受打击之后,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1329年,年逾花甲的黄公望与倪瓒一同上圣井山,拜金月岩为师。他改号一峰道人,后又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
全真教提倡“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成”“耕田凿井,自食其力”等思想,与黄公望的精神诉求无比契合。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全真教,过上“非俗非仙,半醒半醉”的生活。
这时候的他,虽然出世,但仍对世俗生活保持热爱,与多人往来,切磋画艺,教授学生,开教堂传递教派思想。
元代诗人贡性之曾作诗赞颂黄公望:
此老风流世所知,诗中有画画中诗。

宋代黄公望人物简介资料介绍(80岁才成为大师)


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痴。
这名洒脱风流的老画家,晚年多次来往于虞山、松江、苏州、富阳等数十个江浙地方,广交好友,看遍山水,好不痛快!
晚年的黄公望,平静得仿佛不像一个“活人”。
好友倪瓒曾说,“能画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因为足够平静,没有太多世俗的欲望,才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黄公望最著名的画作,大多创作于得道归来,70岁之后。
他自称“生平嗜懒成痴,寄心于山水”,他的痴,其实是一种旁人不能理解的平静。
在黄公望居住过的富阳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雨淋岩”的传说。
相传,当年黄公望来富阳三山乡陆家村附近的山林漫步,头戴竹笠,脚踩芒鞋,独自一人坐在一块奇峭的岩石上欣赏山中景色。
然而,天空不巧下起了大雨。如此情况,一般人都赶紧跑去避雨,黄公望则不然。他被眼前的山中雨景迷住了。他一直坐在岩石上,动也不动,直到雨过天晴,山色清空,方才返回住处更衣。从此,村民把这块岩石称为“雨淋岩”。
这番传说,跟明人笔记中的记载异曲同工:“黄子久中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不顾。”
若不是内心足够平静,怎能做到视风雨为无物。
关于他的心境,最直观的表达,莫过于后来名扬天下的《富春山居图》。
至正七年(1347年),已经79岁的黄公望在道教师弟无用禅师的陪同下来到富春江畔,游览山川胜迹。无用向黄公望索画。他爽快应下,不过,一画就是四年。
黄公望作画,从来与名利无关。四年间,他走走停停,随身携带画笔工具,在细细的观察和揣摩后进行速写记录,等有灵感了再在画卷上画上几笔。
为什么将《富春山居图》称为山水画史上第一代表作,是因为,这幅画不仅让人看到了高超的笔墨技巧,更让人看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
唯有画家内心足够通透、平和,才能画出如此细致、动人的山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