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誓者,何思其反(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奥尔兹和他的同事将这些实验结果作了以下的解释:动物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内在的快乐”,一旦它们发现有一条“直接达到快乐的绝径”,它们会放弃和离开其它“间接的道路”,无止境地追求“自乐”。奥尔兹发表的实验结果在当时有些出乎意料,所以好快地得到了全球神经科学界的关注。于是,很多实验室相继改良或增添了实验条件,反复进行了类似的实验,最终都得出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虽然如此,很多神经科学家,甚至哲学家还是“半信半疑”,作了以下的辩解:也许这只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人的大脑要复杂得多,所以这些结果不一定适合人类。当然,没有实验室会在人的大脑中做类似的实验,所以还是没能直接验证或者推翻以上的推论。
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神经内科开始研究对大脑的癫痫和其它疾病的电刺激治疗。1972年,美国一个医院为了治疗一位24岁、患有颞叶癫痫病的男子(文献里将此病人称为“B-19”),将电极植入了他大脑的相应部位,每天进行3小时的电疗,效果不错。有一次,在换新电极时出了一点差错,助理师将电极植入了另一个部位,结果病人非但没有埋怨,而且主动要求加强电刺激,以后索性自我电刺激,一天竟多达1200次。为了防止副作用,医生建议暂时停止治疗,没想到这位病人强烈抗议停止治疗,甚至恳求医生能允许他继续自我刺激。无独有偶,1986年,美国一个医院为了治疗一位48岁、患有慢性疼痛疑难症的妇女,决定用便携电疗器刺激她大脑的相应部位,为其减轻疼痛。在他们意料之外的是,这位家庭主妇发现这样的电刺激会引起快感,于是就像上了瘾一样,整天忘我地进行自我刺激,甚至忽视了个人卫生以及自己家庭的责任。

誓者,何思其反


总之,这么多年以来,文献里有很多类似的有关“寻找内在快乐”的报道。在20世纪50年代最初提出,老鼠的“快乐中枢”主要位于伏隔核,以后发现附近的一些其它区域也应该归于“快乐中枢”。对人类观察的结果表明,人的“快乐中枢”可能跨越了更多的大脑区域,分布得更复杂。再以后的研究结果表明,刺激这个脑区并不一定直接引起快感,而是提高了人的某个行为的乐趣或动机,所以最新的文献似乎放弃了最初提出的“快乐中枢”,而是把这些脑区称为“奖励中心”(rewardcenter)。现代的脑科学认为,疼痛可能是一种最古老而原始的“感觉”,甚至单细胞生物都会有“疼痛”的感觉。
疼痛是生物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信号,它引导这些生物去避免生命中的很多潜在的危险。可是,如果生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疼痛”,那么它们只能停留在“无所为”的状态,什么事都做不了。因此,生物在进化中又同时建立了“奖励系统”(rewardsystem),以此去正面诱导生物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有所为”,所以生物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徘徊于“避免痛苦”和“争取奖励”之间。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早就知道这些结果,而且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结果,可是作为文明人类的一分子,我还是免不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后怕”,甚至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

誓者,何思其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