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请散理记忆――灯(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写“大仿”、抄拼音的是哥姐;教学的父亲则常看一些线装的老书……
        在华北广大农村,煤油灯的普及是上世纪60年代中前期,这要特别感谢我国地质构造理论的奠基人李四光,他“发明”了大庆,于是洋油淡出国人,煤油进入生活。虽如此,当时煤油依然属于统销物资,实行严格的“供给制”,一个5口之家大概每月半斤的样子。可想,让这点燃料支撑一家人30天的照明,没有一个缜密的使用规划是不可能的。母亲极会过日子:她首先让哥哥用白铁叶把灯芯卷得极细极细,这就根本上限制了燃料的恣意挥耗;其次要求全家严格控制点灯时间,“对面可视”的能见度不能点灯;再次是带头科学利用月光——自己常半夜半夜地就月光纺棉花、纳鞋底,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月光下背课文、练珠算、写毛笔字……
        覃灯的使用已经属于现代文明,那时我正念文革时期的小学和初中。当时全家外出的外出、“出门”的“出门”,家里只有大队副业做活的母亲和上学的我。母亲不认字,但深知“字”的重要,为让我读好书,节衣缩食添置了一盏玻璃覃灯。每天晚上,母亲就和一位堂姑在那盏通明瓦亮的覃灯旁边缝皮子、做针线,我则趴在桌上写字、看书、打哈欠……记得当时堂姑极有学问,时常帮我辨认“点戍不点戊,出戎不出戌”,还反复强调“植树问题,关键在于那个‘1’”,等等。那盏覃灯大概伴我度过了67、68两年小学,69、70两年初中。

请散理记忆――灯


在那盏覃灯下,我除按要求完成简单的文革课程,还借阅了十多部古典、抗战小说,学习了繁分比例、多元方程、几何定理等等,为以后逃脱“锄杆把”、端上“铁饭碗”打下好的基础。
        印象是1967年的秋后季节,我们家忽然入住了一群胸挂主席像、臂戴红袖章的男女“绿军装”。那时我不是很大,并不关心这些“绿军装”究竟是从韶山来还是往韶山去,好奇的是他们用于晚上照明的那2盏“白铁灯”。那种灯不用电线不用油,只往封闭的铁制灯座中装进石灰块状物,然后泡进水里,这时水会冒泡,灯嘴冒气,一点就着,亮得出奇!记得一个漆黑的晚上,“绿军装”联合村里的“红袖章”,聚会街上的“主席堂”前召开“批斗会”,用以照明的,正是那2盏“白铁灯”。
当“批斗会”即将进入高潮,忽然2盏灯相继熄灭,什么也看不到了,批斗会只得结束——原来那“白铁灯”的燃料只能连续照明2个小时,当灯座中的石灰块状物全部溶解成粉沫,就不能再产生可燃的气体,后来知道那可燃的气体叫“乙炔”。

请散理记忆――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