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科普向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以及十二平均律(6)

2023-04-07 来源:文库网
那么再说说中国在十二平均律的研究。
可为什么人们要去追寻并使用十二平均律呢?不仅仅是方便转调这一问题。更纯粹就是一个感性的认识。
全世界的人们就是对这一特定的频率的声音感觉好听、和谐,不符合就是不舒服。所以才想办法追求十二律或者相近的十二平均律。这点东西方文明是差不多的,包括印度。
虽然印度的一些音乐和阿拉伯音乐听上去近似,使用乐器的音色也近似,音乐风格也近似。可就算普通人不太懂音乐,也能听得出印度音乐和阿拉伯音乐的区别。原因就是阿拉伯音乐不符合十二平均律,所以听上去有些怪。
在朱载堉之前,不止一个人想解决这个:『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了。
可为什么要古人要探讨并解决这个问题?又不全是音乐家或者乐器制作者。
《千字文》估计有不少人会背,里面有一句: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律吕。就是十二律的另一个名字。
换句话说,制定历法并计算闰月的道路上,这些数学家发现,研究这个,也可以研究历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节气问题、闰月的问题。还有日晷计时的问题,这些都与12有关。
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几个超级数学牛人。何承天就是其中之一。
他想了一个办法,也是利用了研究历法的思路,再反哺回十二律上。
这个办法挺粗暴,可很有效。回头想想,他以及后面的祖冲之、包括朱载堉在对待一些问题上方法都挺粗暴。
古人把基本C称为『原黄钟』,高音C称为『清黄钟』。
何承天就想,这理论的清黄钟值与计算的清黄钟的值,不是差了这么多吗?那我就做减法,然后分十二份,再返回头修修补补一下不就解决了?再有差值,就继续分再修补。积分?嘿嘿嘿。
方法真的很暴力,却很有效。可惜的是,他记录这一方法的著作《立法制议》失传了。不过他的想法,被记录到了史书《隋书》上,并详细记录了他所得出的数字:
何承天《立法制议》云:“上下相生,三分损益其一,盖是古人简易之法。犹如古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后人改制,皆不同焉。而京房不悟,谬为六十。”承天更设新率,则从中吕还得黄钟,十二旋宫,声韵无失。黄钟长九寸,太簇长八寸二厘,林钟长六寸一厘,应钟长四寸七分九厘强。其中吕上生所益之分,还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复十二辰参之数。
隋书记载了,到何承天的时候,认为三分损益法太简单了。顺便还吐槽了西汉的京房算到六十的方式。不过京房还是做了深入的研究,方法挺笨,更凸显何承天有些厉害。
既然黄钟他用九寸,黄钟就记作900。那数列是:

科普向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以及十二平均律


何承天的十二平均律数列
何承天的数据得出的第一个比率为:1.060070671,
标准的比率,朱载堉算出的比率是1.059463094。
其实看何承天的思路非常非常好,他真的是个伟大的数学家。如果他能用的上更精确的数字,比如把黄钟放大尺寸,比如使用小数,他是一定能做出十二平均律的!这是公元400年,隋朝之前的南北朝时期。
何承天也很暴力的计算出圆周率为,https://imgs.wenkuwang.cc/upload/111035/35329,据说他计算这个数字的方法『调日法』,给祖冲之之后算出355/133打下了基础。
其实《隋书·律历》记载了很多人对于音律定义的思路甚至感受。真的是纯感觉。
比如:
班固、司马彪《律志》:黄钟长九寸,声最浊;太簇长八寸;林钟长六寸;应钟长四寸七分四厘强,声最清。
这也是何承天,把黄钟定义为九寸,而不是《史记》记载八寸十一的来源。九寸,纯粹就是声音不错。
除此之外《隋书》内,还记载了许多人,有关律吕的定义。现在看来,最具价值的何承天的方法,反而被一笔带过的忽视了。
何承天之后一直到朱载堉,其实包括沈括在内的数学家,都不如何承天的方法好。

科普向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以及十二平均律


再来稍微说一下朱载堉。李永乐老师的视频,较详细的描述了他给出的答案,
其他细节上的内容,随便就能搜的到的,很多人对他的研究有详细的描述。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我多提一点,朱载堉与何承天一样,他也在研究历法。
他写过《律历融通》一书。并写了《黄锺历》和《圣寿万年历》两部新历。
也很精确的算出了回归年的时间。

科普向 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以及十二平均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