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4)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六、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案:
 
预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导学案。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剪辑视频《奥斯维辛之痛》。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素有“死亡工厂”之称,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中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近一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参观者踏入奥斯维辛,记下自己的所想所感。
 
二、梳理学生问题
 
62年前记者罗森塔尔的这篇名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读完这篇新闻,你有什么困惑和问题吗?
 
预设: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没有新闻,为什么能获得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三、对比阅读
 
比较一下老师写的和罗森塔尔的文章,依照优秀新闻原则,思考:假如你是评委?你把这个奖项颁发给谁?(选择颁奖原则中任意一个角度,如手法、视角、主旨等等,根据文本说明你的理由)。(PPT展示)
 
原因一:多重视角,充沛的情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记者有多重但又统一的报道视角:他既是“参观者”,又是“参观者”的“参观”的观察者,还是“导游”的观察者。他的写作已经无法只是冰冷的“零度”见证,而更是参与———作为整体人类反省的一员,记者消弭了文化与动机的裂隙,达成文化立场与价值立场的一致认同,整合了“人”的文化视野与价值立场,为所有的“人”提供的是“人类”的平台———普遍的人性意识与共同的人道价值判断的立场。
 
追问1:为什么多重视角的报道能比单一视角的报道更加动人心弦?
 
预设:打破“零度写作”,更能凸显作者对纳粹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选择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追问2:为什么要按照参观者到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的顺序去写呢?
 
从毒气室到焚尸炉、从死囚牢房到绝育室,这些地点的选择与顺序编排未必尽是参观者真实游览的事实顺序,却是作者阐发其“新闻真实”理念的写作顺序。这些地点分别代表着人类的生命权、生存权和生育权,这些最基本的人权是代表着人性与兽性、人间与地狱的最后分野。德国法西斯军人人性异化为狼性,囚徒人性异化为羊性。对“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房”“绝育室”的描写,对“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的描写,都表现了法西斯德国军人丧心病狂、道德沦丧,表现了他们的人性已经异化,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是历史的罪人,然而“木然”的囚徒也是悲剧的责任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