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5)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原因二:多种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文本1: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遗忘意味着危险和侮辱。”“为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了明天将要出生的孩子。”是不是和鲁迅的忧愤殊途同归,是为了在忘却的救世主来临之前,告诉那些无恶意的闲人和无所事事的庸人。———而在罗森塔尔笔下,那些天真的孩子正在白杨树下嬉戏游玩。)
 
文本2: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历史的阴霾逐渐散去,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才是奥斯维辛的本质,不能让它背负历史的枷锁难以前进。对未来依然要带着希望前行)
 
文本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纳粹毁灭了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姑娘、毁灭了美丽而富有梦想的姑娘,这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极具震撼效果。透过姑娘的微笑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事实,纳粹可以摧残人的心灵,毁灭人的肉体,但是永远不能摧毁人们对美好希望的向往,不能摧毁人们终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小结: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赏析(一线名师的教案设计)


 
追问3:使用多种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三:召唤起全人类对灾难的记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自省。
 
追问4:奥斯维辛有没有新闻?
 
(1)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也不可能有新闻。
 
奥斯维辛发生的那些惨绝人寰的故事,即便是旧闻,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足够让人惊心骇目,足够让人愤怒。它超越了奥斯维辛现在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新鲜事,成了人类永远的“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斯维辛永远也不会产生新闻。如果有新闻,恰恰是人类的噩梦,意味着历史要重演。
 
(2)没有新闻它本身就是新闻。
 
因为在最有“新闻”的地方,别人都看出了“新闻”。唯独他却能看出在最有新闻的地方没有新闻,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发现,独特的发现不就是新闻吗?于是当年人杀人的布满血腥的“新闻”与现今阳光明媚的旅游中心的“没有新闻”的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形成了这篇新闻的独特视角。
 
(3)揭示出历史本质真实的新闻将永远有新鲜感,永远是“新闻”,新闻的另一基本原则是“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道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这样的旧闻,却那样重大,这样历久弥新,永远是鲜活的教材,永远在播放新闻。
 
四、作者两次提到“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却带着“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新闻,后来这篇新闻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现在你继续做“普利策新闻大奖”的评委会主席,试着给这则新闻写一段颁奖词。
 
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猜你喜欢